返回首页

试析羌茶文化资源及其发掘

2017-04-05 14:59:29 来源:章传政

 3

摘要:羌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等茶文化的四个层面分析,羌茶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极具开发潜力。在中国与全球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在当前推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下,以采茶服、采茶篮、采茶歌、茶舞蹈、羊皮鼓、茶树良种、种茶的锄头、食茶的陶罐、手工制茶技艺、祭茶神、罐罐茶、摆茶席等为载体,进一步活态利用羌茶文化遗产,因地制宜开发羌茶文化旅游,开展羌茶文化活动,促进羌茶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羌茶文化;资源内涵;发掘利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现并且利用茶叶的国家,相传炎帝神农氏在“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过程中,发现了茶具有解毒的功能而开始教导人们利用茶叶。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群体,发现并利用茶叶的炎帝族就是由羌族的一支形成。古代巴蜀地区常被称作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而巴蜀就出自氐羌。因此,自古以来,羌人有“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的民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羌茶文化,成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中国与全球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在当前推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下,无疑有必要深入发掘羌茶文化资源,以便开发利用发挥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  羌茶文化研究学术史简述
 
2013年,国家民族文化宫中国民族茶文化展示中心建成并开馆,主要展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宏观方面的中国茶文化形成及传播世界与微观方面的少数民族茶文化。笔者在参与该项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羌茶文化颇具特色,尤其是罐罐茶可谓羌族代表性的饮茶习俗。此后,笔者对羌茶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关注。通过文献阅读得知,人们对羌茶文化开展了积极有效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以羌茶文化为直接的研究对象。如:2001年,蔡如桂的《罐罐茶》介绍了羌族的罐罐茶习俗[1];2008年,《拯救7万羌人的茶事业》提出了汶川大地震之后应该恢复茶业[2],《北川茶叶产业发展思考》分析了北川茶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3],《漫谈北川的茶马古道》强调了北川茶马古道的地位及价值[4];2012年,《四川北部地区采茶歌探析》分析四川北部地区采茶歌的结构形式、歌词文本、影响因素[5];2014年,《<松游小唱>与松茂“茶马古道文化”》与《<松游小唱>对松茂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书写》[6]、[7],论述了纪游诗《松游小唱》中的松茂茶马古道文化;2015年,《北川羌族茶文化可持续性发展对策研究-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与《传承羌茶文化,发展羌茶产业-以北川县“古羌茶艺传习所”为例》[8]、[9],探讨了北川羌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并进行了实证研究;2016年,《羌族刺绣元素在茶叶包装的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了羌族刺绣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10]。
 
二是研究内容间接地涉及到羌茶文化。如:2009年《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11]、2010年《董湘琴<松游小唱>的成因简析》[12]、2011年《羌族作家董湘琴<松游小唱>创作渊源及其意义》[13]、2014年《论董湘琴<松游小唱>的文学史地位和文史价值》[14]等论文,虽然不以羌茶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都间接地涉及到了羌茶文化。
 
上述研究,大多反映了羌茶文化的侧面,少数触及到羌茶文化的整体,读后尚不易把握羌茶文化的全貌。一般而言,茶文化的内涵包括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层面。至于羌茶文化,亦可从这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地思考,以便较为全面地揭示羌茶文化内涵。
 
2  羌茶文化物质层面资源
 
茶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有关茶叶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茶叶消费使用过程中各种器物的总和,包括各种茶叶生产技术、生产机械和设备、茶叶产品以及饮茶中所涉及到的器物和建筑等[15]。
 
北川羌族自治县种茶历史悠久。在北川古羌茶园,有两株在2008年地震中幸存的茶树,已经走过了3000年的历史岁月[2]。据著名茶学家陈椽《茶业通史》载,早在唐代,四川剑阁以南、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今四川绵阳安县、江油)等地出产的昌明茶、兽目茶就是名茶 [16]。北川苔子茶是野生茶树长期进化形成的一个分支,长期生长于海拔1000-1800米以上高山密林,形成了耐寒、芽壮、叶厚、氨基酸含量高等特征,内含丰富简单儿茶素与酯型儿茶素,适宜制作绿茶,是四川省北川县羌族地区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些古茶树资源,是科学研究的珍贵材料,是恢复历史名茶的重要依据,是研发新产品的物质基础,也是向其他茶区推广的优良品种。
 
在中国古代生活文化中,茶与各种器物不断结缘,茶文化发挥了统合作用,最完整的形式就是宋代形成煎茶、插花、熏香、挂画的组合,正如南宋吴自牧《梦梁录》所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历史上“羌”是一个古老而庞大的人群系统,岷江上游流域是现代羌族的主要聚居区[11],这里是民族文化交融地带,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羌寨、羌碉、羌服、羌绣等极具民族特色。例如,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羌族刺绣随处可见,风格独特,色彩绚丽,手工制品气息浓厚,非常具有民族特色[10]。将羌族利绣等优秀的文化遗产运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有助于树立茶叶品牌形象,实现茶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尤为难得的是,以灌县(今都江堰)为起点,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为终点,形成了一条全长700多里的松茂茶马古道。松茂茶马古道是成都平原与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物资交换的唯一通道,自唐宋到民国末期灌县城内马店、客栈鳞次栉比,繁荣了一千多年。清代羌族诗人董湘琴(约1843-1900),有感于松茂古道沿途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古迹名胜、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写成了长篇纪游诗《松游小唱》,展现了松茂茶马古道沿线羌、藏、回、汉聚居地的历史文化[6]。在松茂茶马古道上有句民谣“三垴九坪十八关,石锣石鼓上松潘。”三垴分别是西关垴、东界垴、寿星垴。九坪是紫坪、豆耳坪、兴文坪、银杏坪、大邑坪、杨木坪、富杨坪、黄草坪、镇坪。十八关先后充当军事关卡与税关,包括下九关:镇夷(玉垒)关、茶(查)关、沙坪关、澈底关、桃关、飞沙关、新堡(威洲)关、雁门关、七星关;上九关:渭门关、石大关、大定关、西宁关、安顺关、新塘关、归化关、白定关、镇江关。石锣、石鼓指的是在雁门关至七星关之间的对河[14]。《松游小唱》记述了松茂茶马古道上32处景观,120处风景名胜;叙述了18处历史古迹,16处民族风情,10余个掌故传说;讲述了都江古堰、沙窝奇观、神禹故乡,把从都江堰到松潘沿途景致进行了或略或详的描述[12],可以说《松游小唱》就是松茂茶马古道的最佳旅游指南[7],深入发掘其蕴含的旅游价值、经济价值、民族地域文化研究价值,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物质层面看,羌茶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以茶文化旅游来说,安徽省六安市建设了长达100公里的六安茶谷,覆盖5县区48个乡镇、5大水库共6100平方公里,有力助推老区脱贫致富。而松茂茶马古道长达700里,千百年来历史积淀极其深厚,资源何其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可以建立专门的茶文化旅游网站,提供更多的旅游信息;与国内外其他茶文化旅游和研究机构合作;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户外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网站、BBS论坛等新媒体,扩大羌茶文化资源的知晓度与吸引力。
 
3  羌茶文化制度层面资源
 
茶文化的制度层面,是有关茶叶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制度、经济制度等,如茶政、茶法、榷茶、纳贡、赋税、茶马交易[15]。
 
松茂茶马古道自秦汉以来一直是川中盆地通往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西北地区的商贸通道,是四川及其以南地域连接西伯利亚、中亚细亚等地区的丝绸之路纽带[4],是羌、藏、回、汉民族交流与团结的象征符号,在中国古代交通史和文明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马帮是松茂茶马古道上的特色运输队伍,在茶马互市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松游小唱》记录了在崎岖嵯峨的山路上,“尽不少神骏千金,骅骝、駬騄,一步一蹉跎。药裹东来用马载,茶包西去换牛驮,小载有驴骡。……外还有马夫骡脚,腿似琵琶,身如车轴”。马、牛、驴、骡是重要的畜力,背夫是人力运输的主力军[6]。马帮的产生原因、组织形式、运输路线、运输方式、帮规禁忌,既是重要的经济问题,又是重要的社会问题。
 
据《灌县志》载:清朝咸丰同治年间,陕西人在灌县城关开业者一有何记丰盛分号、严记又合全号、马记本立生号、继有聚源盛号,时称四大茶号;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每年自灌县运往松潘的边茶8000-30000担,粮食10000石,斜纹布5000-10000匹;民国二十五年(1936)后,川帮走松潘大路的有裕国祥、何敏、祥福康民、庆福等茶号,走理县小路者有恒丰久、德厚长、昌隆永、辰丰云等茶号[6]……各路商贾用骡马从藏区运出毛皮、药材、山货,然后在灌县西街换回藏区所需的粮食、盐巴、茶叶、布匹和玉器等生活用品,带动了茶业、畜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北川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沿,相邻松潘等藏区,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条件,是内地茶叶外销的重要中转站。北川羌族种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开始了边茶贸易活动,据县志记载“榷茶始于唐”[3]。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唐朝常鲁公出使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给他展示了许多名茶,分别是安徽的寿州茶与舒州茶、浙江长兴的顾渚茶、湖北蕲春的蕲门茶、四川绵阳的昌明茶、湖南岳阳的灉湖茶。可见早在唐代,无论是临近的北川茶叶,还是遥远的内地茶叶,都己经销售到了西藏地区。历史上,大唐王朝和吐蕃政权几乎同时兴起。藏族的生活离不开茶叶,而茶叶的主产地却在川西地区,于是“茶马互市”得以出现并延续 [7]。直到民国年间,北川县内经营边茶的商号就有八大家。专门从事采购、运销边茶到松潘等地,人背、畜驮,几条运输线上运输队伍络绎不绝,生意十分兴隆[4]。
 
从制度层面看,羌茶文化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上具有极其突出的重要地位。尤其是茶马贸易,关系到多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与家庭幸福,关系到民族交流与民族团结,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茶马贸易牵涉到茶叶之路、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诸多重要方面。有关羌族在茶马贸易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比如与茶马贸易相关的管理机构、政策制度、马帮问题、重大事件、主要人物、茶叶产地与品质、马匹来源与价格、交易场所与方式等仍需深度发掘。
 
4  羌茶文化行为层面资源
 
茶文化的行为层面,是以民风民俗形式出现的习惯性定势,主要是茶俗[15]。
 
羌族崇尚自然,羌人认为茶是神灵赐予的圣物,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羌寨的节日庆典或是红白喜事,茶都是必不可少的[8]。自古以来羌族形成了罐罐茶这种独具特色的茶俗。羌族罐罐茶的饮茶方式、礼仪及茶具造型成为羌族茶文化的代表性标志。罐罐茶名称与远古时饮茶使用祖先发明的陶器——罐罐密切相关,反映出罐罐茶历史悠久。罐罐茶可以通过茶艺表演的方式长期反复演绎,不分贫富贵贱按照辈分高低围坐,整理衣冠、净水洁手、双手捧碗、微笑对视,说祝福健康长寿、万事如意之类的吉祥话,这些礼仪让人们更加文明有礼,使社会更加和谐友好。罐罐茶中加入核桃仁、炒香豆、炒芝麻、豆腐、鸡蛋、鸡丁、肉丝、油、盐、姜、椒、葱等成分,既解渴又充饥。再加入藿香、茴香、鸡丝藤等具有保健功能的中草药成分,除解渴充饥外还能舒肝理气、清心明目、防暑健脑[1]。针对罐罐茶可以开发相关特色产品,让游人或者顾客购买,使更多人得到健康快乐。
 
摆茶席是羌族婚丧嫁娶等场合都会进行的特色习俗[8]。尤其在婚礼中,茶席最为重要而神圣,喜庆且隆重,莎朗舞热情欢快,醪糟茶表达谢意并祝福新人,五味茶兼有酸、甜、苦、辣、麻五味告诫新人要报父母恩,蜜糖茶传递对甜蜜新生活的祝福。羌族摆茶席的茶俗具有可表演性,也有教育意义,适宜在不同的场合列入演示项目。
 
唱茶歌是四川绵阳、广元、南充等地的民俗。旺苍县《采茶歌》的唱词“正月采茶过新年,闹过元宵上茶山。阶州文县来订货,运送茶叶上长安。”说明川茶早在唐代就受到人们的青睐[5]。北川羌族《采茶歌》的唱词“正月采茶是新年,姊妹双双点茶园。点下茶园十二亩,当官取下两吊钱”反映了茶园面积情况;“二月采茶茶发芽,姊妹双双摘细茶。姐摘多来妹摘少,摘多摘少早回家”描绘了采茶情形;“三月采茶茶叶青,茶树地下织手巾。姐织绫罗妹织缎,给我织件采茶衣……五月采茶茶叶黄,大姐二姐两头忙。大姐忙的茶叶老,二姐又忙麦吊黄”说明茶农为了衣食生计辛勤劳作。《采茶歌》与赣南《采茶谣》母曲有很多相似之处,而由于加入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衬字、衬腔,就更加富有川味[5]。采茶歌吟唱了古羌人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根据现代生活实际更新歌词,一代代传唱,既保存与传播了羌茶文化,也让人们更加热爱美好的新生活。
 
祭茶神是每年春茶采摘前羌寨都要隆重举行的活动,经过取火解秽、鼓舞请神、奉献祭品、接神祈唱等仪式,祈求新茶丰收[9]。神台一般搭建在茶山旁边,将“神树枝”覆盖在神台上,“释比”取圣火点燃神树枝,大声吟唱经文感谢火神,羌族人信奉火能带来好运。“释比”跳羊皮鼓舞,参加仪式的人跟着跳莎朗舞,欢迎并祈求神灵赐予茶叶丰收。羌族的祭茶神仪式民族特色明显,反映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具有积极意义且富有传承价值。
 
从行为文化层面看,羌族茶俗具有很强的表演性、教育性、观赏性、民族性,是值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文化资源,可以利用展览、节庆、电视宣传片、电影、学术交流、旅游宣传小册子、地图等各种媒介和信息工具加强宣传与推广。
 
5  羌茶文化精神层面资源
 
茶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指在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学艺术等[15]。
 
羌族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崇尚自然,认为万物有灵。四川是道教的发祥地,川人信奉道教历史久远,道教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外,佛教(藏传与汉传)、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羌区均有影响,尤其藏传佛教最显著。传唱在川北地区的采茶歌,既反映了当地茶农的民俗民情,也体现了人们的精神信仰。北川羌族民歌《采茶歌》吟“四月采茶茶叶圆,茶树底下老蛇盘。大包银钱许给你,山神土地保平安”,其中山神、土地是民间道教神祇。“七月采茶七月半,家家都在赏酒饭。有儿有女烧福纸,无儿无女烧散钱。”其中七月半是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隶属道教的“地官赦罪日”[5]。福纸是道士念过符咒的纸钱,而散钱则没有,都可以焚烧给已逝之人表达祭奠。
 
羌族诗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古典诗歌的最后一首边塞诗,而且是迄今为止唯一系统叙述松茂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万言长诗[14]。《松游小唱》把川戏唱词和川西曲艺引入诗歌,奇特的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被誉为“湘琴体”、“解放体”、“自由体”,具有文学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6]。《松游小唱》虽不是茶文化专著,但是它的内容描写了茶马古道上的人物及其活动,反映了真实的生活状态及其思想面貌,从这个角度看,它也是一部重要的茶文化作品。
 
古代羌人种植茶叶,开展茶马交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记忆,也引起了世界上有关人士的关注。19世纪末,英国人威尔逊(A.Wilson)在《中国西部游记》中写道“在四川中北部的山坡上,所见茶丛普遍达十英尺或十英尺以上,极似野生茶树”。从地图上看,四川中北部正是茂汶、松潘及绵阳所属安县、北川、平武一带[8]。
 
相对于历史极其久远的羌茶文化来说,精神层面的资源尚需深入发掘,已有的文献不足以把羌茶文化的信息充分提供给读者。多种宗教信仰在羌族茶事活动中的体现,有待整体性总结。羌族自身与其他方面有关羌茶的文学艺术作品,需要集中性整理。浙江湖州公开发行了包括《湖州茶史》、《湖州茶文》、《湖州茶诗》、《湖州茶俗》、《湖州茶业》一套五册的《湖州茶文化丛书》,有效地宣传了湖州茶文化,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6  结语
 
目前,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截至2016年,已经有9个茶文化遗产被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福建、云南、湖北分别有2个,浙江、广东、贵州分别有1个。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福建福州茉莉花和茶文化系统已经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羌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古老的茶树栽培技术、原始的手工制茶工艺、神秘的茶事祭祀仪式、独特的饮茶习俗等羌茶文化符号,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艺术性、观赏性等特点。北川县建立了古羌茶艺传习所,采用声、光、影等现代展示手段,结合传统的图文展示方法,再现羌茶文化发展历程和羌族饮茶习俗[9],正在发挥保护与传承羌茶文化的积极作用。在中国与全球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背景下,进一步以采茶服、采茶篮、采茶歌、羊皮鼓、茶舞蹈、手工制茶技艺、茶树良种、种茶的锄头、食茶的陶罐、祭茶神、罐罐茶、摆茶席等为载体,深入活态利用羌茶文化遗产,因地制宜开发羌茶文化旅游,开展羌茶文化活动,有力促进羌茶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如桂.罐罐茶[J].茶业通报,2001,(3):32.
[2]拯救7万羌人的茶事业[J].小康,2008,(8):96-97.
[3]邹杰,曾建明.北川茶叶产业发展思考[J].中国茶叶,2008,(3):40-41.
[4]谢兴鹏.漫谈北川的茶马古道[J].中华文化论坛,2008,(S2):173-174.
[5]万爽.四川北部地区采茶歌探析[J].四川戏剧,2012,(3):90-93.
[6]张起.《松游小唱》与松茂“茶马古道文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1):147-145.
[7]张起,谢祥林.《松游小唱》对松茂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书写[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1(1):58-63.
[8]王烈娟.北川羌族茶文化可持续性发展对策研究-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J].鸭绿江,2015,(9):258-259.
[9]王烈娟.传承羌茶文化,发展羌茶产业-以北川县“古羌茶艺传习所”为例[J].包装世界,2015,(5):98-99.
[10]刘旭.羌族刺绣元素在茶叶包装的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10):199-200.
[11]蒋彬,张原.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4):19-24.
[12]周正.董湘琴《松游小唱》的成因简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2):79-81.
[13]彭超,徐希平.羌族作家董湘琴《松游小唱》创作渊源及其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198-202.
[14]张起.论董湘琴《松游小唱》的文学史地位和文史价值[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8-114.
[15]丁以寿.中国茶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2-4.
[16]陈椽.茶业通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51.
 
作者简介:章传政(1971-),男,安徽潜山人,茶学(茶文化)博士、博士后,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中国茶叶学会茶叶科普专家,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理事,茶文化研究生导师。
阅读 352 3
3
352